古代的任何一个朝代和现代国家经济的发展,都离不开人才。人才的概念,不仅是经济范畴的事,还有其社会性、文化性和政治性。从经济学的视野来观察人才,或许有助于对人才的决策选择。 人才是什么?作为劳动者,人才是其中的一部分,但这一部分不同于一般劳动者,他们具有专门的高质量、高素养和高能量,在劳动力这个总体内居于较高或最高层次。因此,在劳动力群体中,人才脱颖而出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,人才要素在生产力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位置不断提升。作为科学和技术的载体和所有者,人才是第一生产力。 人才作为生产要素,同样有商品性,它是怎样形成的?这就要讲供求了。人才是在市场需求前提下的产物,由需求导致供给。但讲供求关系,人才不同于其他要素。其他要素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后,都能达到供求先是平衡、后是供大于求(甚至如士地基本上是不可再生的资源,在先进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后,也不例外)。只有人才作为先进科技的开发者,永远供不应求,是不折不扣的稀缺资源,始终处于卖方市场。 人才既是商品或稀缺资源,是否也是交易对象?人才商品在供求驱动下,要交易,或者说必须流动,方能实现其人才功能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,对包括人才在内的劳动力进行指令性分配,基本上排斥流动。由于信息不对称,难免以产定销,产销脱节,人才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,难以实现其价值。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,人才通过自由流动,即供求双方的自由选择,才能得到优化配置。所谓“人尽其才”“各得其所”,无非是对人才这种特殊商品自由交易的结果。 人才既是要素和商品,自然有价。而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,人才价格的总趋势是高涨。科技成果卖高价达千百万元,是人才价格的转化,也归人才所有。这使人才本身的定价发生困惑,任何高薪都难以具体核算其所值。尺度在于实际效益,但在未实现前有不确定性。于是,要采取其他方式如技术入股特别是期权,把报酬与效益挂钩于其结果,使买卖双方都不吃亏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