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知道中国企业家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吧。
在那个年代,冰箱需求量极大,有钱也买不到。当时很多职工都认为,冰箱根本不存在卖不出去的问题,况且都是一些并不影响使用的小缺陷;另外在当时,每台冰箱的售价相当于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,因此很多人提出,可以把这些冰箱折价卖给他们。但张瑞敏却宣布,必须将这些冰箱全部砸掉,而且谁生产出来的谁来砸!
他砸冰箱时说,同样的生产线,同样的零部件,在德国人手里做出的都是合格品,为什么到了我们的手里就弄成这样?问题就出在我们的观念上——对消费者负责的“零缺陷观念”。
张瑞敏当年引进的就是德国的冰箱产品线。可与德国的品质观相对比后,让他感到非常震撼。他当时非常沉痛地对大家说:“我们中国人很长一段时间都有一个荒唐的想法,好东西卖给外国人,残次品出口转内销,自己用。难道中国人天生就比外国人低一等,只配用残次品吗?这只能助长自卑、懒惰和不负责任的意识。所以,我们的产品绝不再分等级,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!必须砸掉这些残次品!”
所以,张瑞敏的铁锤不仅砸的是冰箱,也彻底砸出了每个员工心头的产品质量意识,让人们感到了强烈的震撼,并从此开启了零缺陷质量文化变革之路。这也为他后来砸了库存、砸了组织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由此可见,改变心智是最难的管理工作,但也恰恰是金钱和机会之所在。
因为人们只有在共同的价值观的引领下才有可能上下一心、精诚团结,比竞争者更快、更优、更经济、更智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。
所以,思想决定人们的态度,态度决定人们做人做事的方式,而这种方式就决定着人们计划与策略的选择、方法与工具的应用。
我们不能孤立地评定什么方法没用或什么方法有用,这就像孤立地评定“下雨是否有用”一样毫无意义。
管理,只有从改变人的心智入手,通过思维与态度的转变,构建预防为主而非事后把关的质量运营系统,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企业成为“有用的和可信赖的组织”。
如何让每个员工、让整个组织都能说到做到,第一次就做到、次次都做到,也就是如何让质量成为一种习惯、成为一种第二天性的问题。
只有当质量管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,我们才能透过管理质量看到市场的预期、稳定的份额、 上升的利润等,也才有可能看到客户的微笑、员工与股东的自豪以及供应商的开怀。